中秋節月餅的來歷
中秋節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并非自古有之。相傳我國古代,帝王就有春天祭日、秋天祭月的禮制。在民間,每逢八月中秋,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。“八月十五月兒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”,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。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,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,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,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。其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。
說法之一,月餅源于秦漢時長江流域一帶的粘米餅子,時稱糍粑,隋唐時成形,盛于宋代。
也有史料記載,月餅最早出現是在南宋,不過當時的月餅與中秋節沒有必然的聯系,只是作為蒸食品在飲食市場上出現而已。真正意義上的中秋月餅是在明代出現。當時,北京城里有一種用果餡做的月餅,自此人們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開始自己制作月餅,自家食用或是饋贈親朋,以表達團圓和祝賀之意。那時的月餅大小形狀各異,名稱也很特別。譬如,山西省介休縣一帶制作的月餅名堂多而有趣,如有專供男人食用的月牙月餅,有只限于女子享用的葫蘆月餅,還有特別為少年準備的“孫悟空”、“兔兒爺”之類的月餅等等,名目繁多。關于月餅的制作技術,在明代已達到很高的水平,當時一些月餅的餅面上出現了設計精良、構圖美妙、花紋靈細的裝飾圖案,充分體現了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。
還一種說法是月餅,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。唐高祖年間,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,八月十五凱旋而歸。
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。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,拿出圓餅,笑指空中明月說:“應將胡餅邀蟾蜍”。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。
月餅發展到今日,品種更加繁多,風味因地各異。其中京式、蘇式、廣式、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。
月餅象征著團圓,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。在節日之夜,人們還愛吃些西瓜、水果等團圓的果品,祈祝家人生活美滿、甜蜜、平安。月餅象征著團圓,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。在節日之夜,人們還愛吃些西瓜、水果等團圓的果品,祈祝家人生活美滿、甜蜜、平安。